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应用型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

0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国民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不仅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在结构上也持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1]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而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我国科技实力的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2]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是工业的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迅速发展,在工科学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培养的研究生为我国科研事业的腾飞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如何有效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确实提高该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生人才教育和培养具有示范性作用。

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特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学科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以材料学为基础,涉及化学、物理、机械、电子、信息等多个学科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信息材料、生物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医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对材料及相关工程方面的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3]由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需要有较强的理论支撑,同时实践性也很强,其内容和领域不断拓展。这就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材料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很高的交叉融合,这给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建设带来了困难。[4]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福建省2018-2020年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4年开始招收学术学位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首批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三个一级学科之一。近年来,该学科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同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研究生一样,在创新性培养模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

福建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单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12年,学院现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中唯一的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017年成为福建省双一流学科(高原学科)和博士点授权点培育学科。福建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14年开始招收学术学位研究生,同大多数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一样,也面临着生源质量低、科研软硬件投入少、理论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创新条件不足、学术氛围较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此该学科针对应用型高校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关键问题,分析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内涵与表现,根据应用型高校自身特色,结合依托单位的学科和专业发展优势,以培养学术学位硕士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为主线进行改革,建立一套符合应用型高校实际的培养模式,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体举措如下:

1.1 创新意识培养

针对应用型高校研究生自主学习、独立创新的意识不强这一问题,学科积极建设创新思想教育平台,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引导研究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提升科技创新内在驱动力。设立“寻材问料”创新讲坛。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技术精英等为研究生作报告,使研究生在了解学科、产业、市场前沿动态的基础上,学习成功人士的创新思维和理念。开设《创新方法》理论课,把创新方法教育引入课堂,重点讲述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1.2 学科方向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