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能源特色类地方高校材料实验中心建设实践

一、引言

西南石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始建于2002年。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中心现有“材料基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焊接工艺与技术”“材料腐蚀与防护”7个实验分室,建有“石油和化工行业天然气开发及利用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油气田材料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光伏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省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和“先进固井材料研究中心”等11个学科平台,29个校外实践实验教学基地,共有实验场所面积5283.6平方米,10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设备70余台套,可满足在材料制备、加工、组织及性能测试、计算机模拟等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全面规划和设计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的实施办法,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提供支撑条件。

二、人才培养和成效

中心每年面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油气储运等全校11个本科专业2300余人开设了56门实验课程、共172个实验项目,年人时数超过14.87万。

近五年中心共获批国家、省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省苗子工程资助项目68项,校级、院级开放实验项目293项,参加学生人数共计3000余人。中心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如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金相大赛、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无损检测、混凝土技能大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活动。参加竞赛人数达1000余人,荣获一、二、三等奖共计139项。在2016年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中心代表队获得国赛银奖2项,铜奖1项,省赛金奖4项;2017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中心代表队获得国赛铜奖2项,省赛金奖3项。

依托开放性实验、创新训练项目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申请和授权专利76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37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连续多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和好评。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以生产实习、创新基金、开放实验和资格证书四种培养方式为载体,强化培养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构建课内实验、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工业实践、认知实习、专业实习、专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的实践链条;紧密结合工程需要,联系行业协会,探索建立“国际焊接工程师”“材料热处理工程师”培养的多层次实践培养体系。

近几年,中心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时修订了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实验教学大纲。充分利用教改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中心成员主持教学或实验教改项目17项,其中省级3项,校级1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教改论文38篇,编写实验教材和指导书38本;中心老师获得教研相关荣誉或竞赛证书50余项。实验教师队伍根据实验教学需要,研制出37台套具有材料特色的自研自制设备,为学生开设具有综合能力训练的平台和设备。

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中心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积淀科研成果。近几年,中心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发表有代表性学术论文540余篇。其中SCI收录290余篇,EI/CSCD收录250余篇,获国家省部级奖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92项,出版专著21部。

四、人才队伍建设

中心现有实验教学人员37名,其中高级职称23人,博士28人,博士比例占75.7%,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14人,目前中心有海外求学和进修经历的教师达到38%左右。

(一)强化教学科研型团队建设

合理分工组内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凝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专家协同指导和培养人才。鼓励学科带头人和教授、专家积极投身实验教学,固定承担一定的实验教学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