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性能和应用的学科,应用面广、就业前景好。截至2019年,全国有199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其中33所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1],多数是双一流高校、双一流学科的高校。而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省份、办学条件受到一定制约的地方高校应该建立怎样的培养体系,怎样加强教学实施与管理,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研究。其中,实践教育是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基于OBE理念,遵循目标性、循序渐进性及效率性原则,优化构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及要求,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确立演示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研究综合型五个层次,工程专业通识教育、工程专业基本能力、工程专业应用能力及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四大模块的“五层次、四模块”实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原先材料专业实验是分散在相应理论课中,实验内容难免重复,浪费资源,影响效率。将材料类实验内容分别整合成材料合成、制备与加工实验,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表征实验及提高型综合-设计实验。实验项目设置上按知识点开设并更新内容,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适当降低演示型、验证型实验比例、增大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比例,共增设“PVDF膜的亲水改性及分离性能”等21个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分工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人际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改善实验室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培训,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一)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等实验中涉及了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仪器设备,以往只能采用参观,演示性操作来了解相关结构及原理,效果差强人意。此外,生产实习中企业出于安全性考虑,严格限制学生生产实习的时间和范围,许多场所学生不能动,只能看,导致学生生产实习参与度很低。因此,调研了北京欧贝尔、东方仿真等多家公司,本着“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2],购置相关软、硬件,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学生线上操控X射线单晶衍射仪等仪器。生产实习前进行为期二周的虚拟仿真训练,包括间歇反应釜、精馏塔、固定床等单元训练以及聚氯乙烯的聚合、纯化、干燥、原料回收的组合训练,有力弥补现场实习中动手环节较少的不足。

(二)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理想的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切实参与相关工作,同时也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原先的生产实习由于时间仅为4周,企业考虑到安全及效益,积极性不高,实习常常简化为车间参观,或是简单的体力操作,收效甚微。其实,提高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在于能让企业受益。所以我们让愿意暑假进公司实习的学生在征得家长同意的前提下,生产实习与暑假打通,利用生产实习、暑假时间进入公司工作,有条件的直接在公司开展毕业论文。这样,实习创造的价值大于培训及工资成本,企业、学生双方受益。

目前与江西丰临医用器械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深化交流,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更新,为企业员工提供再教育等服务。由于双师型教师较少,多数是博士毕业后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从业经验,所以教师也深入企业加强企业培训。一般,从事生产实习指导的教师都要求至少在企业累计实习、工作6个月以上或者从事过横向开发项目、担任过企业顾问。

此外,积极开发新的实习基地,目前新增江西赣锋锂业有限公司等三个实习基地,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将挑战杯、创新创业等课外科技活动落到实处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3]。学院原有科研基础较好,加上大力引进博士,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供了良好保障。目前,大二开始采取自愿原则进行师生互选,由于大二学生还未接触专业知识,所以以讲座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优秀的大二学生及大三学生则直接参与导师科研工作,较成熟的课题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并作为毕业论文的课题。学校、学院两级对竞赛项目指导教师的奖励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热情很高,2017—2019年,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中获得二等、三等奖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