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年全国生物材料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

10余年来,我国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已从较为分散和重复发展为相对集中,从单纯的跟踪、模拟,进入了原始创新阶段,研究工作已受到国际瞩目,生物材料产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国际上最先进的美、欧、日相比,我国生物材料科学、特别是产业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为了促进我国生物材料科学和产业的发展,“2010年全国生物材料大会”于2010年4月15~18日在四川成都举行。此次大会以先进的生物材料及其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中的应用为主题,是我国生物材料界一次高水平、大规模、深层次、多学科的盛会。

“2010年全国生物材料大会”由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此次盛会汇集了来自全国从事生物材料研究、开发、检验评价、临床应用、生产、教育及经营管理的专家、学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1200余人,参展厂商20余家,接受论文摘要1133篇。其中大会报告5篇,邀请报告49篇,口头报告569篇,墙报463篇。会议设大会报告2场,分会报告70场,专题研讨会4场,专题论坛2场。会议还设立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来自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15名青年学者获此殊荣。成都市新津县政府还就省级新材料开发区在大会期间举行了专门的新闻发布会。

大会开幕式由四川大学顾忠伟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副校长李光宪教授、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司马燕合司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王宝亭司长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贺词。两院院士师昌绪,科学院院士沈家骢、卓仁禧,工程院院士李恒德、周廉、张兴栋、邱贵兴、卢世璧、戴尅戎莅临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和报告。北京大学奚廷斐教授,南开大学俞耀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曹谊林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王迎军教授,中国工程院康金城教授,清华大学崔福斋教授,西南交通大学黄楠教授等业界知名

我国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跨入国际先进水平

生物医学材料目前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有:组织工程学、神经干细胞技术、硬组织缺损修复、纳米生物材料、心血管生物材料与表面改性研究等。组织工程学是一门关于组织和器官重建的新兴学科,这个领域的发展将会对现代医学的基本原则带来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材料调控干细胞命运是生物材料最活跃的前沿之一;硬组织缺损修复长期以来是国内外临床医学和生物材料领域一个难点和研究热点,是一个涉及生物医学材料设计与制备、医学影像、三维重建、种植体加工制造技术及临床治疗等多个领域,涵盖多种技术的系统工程;纳米生物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学和物理化学性能,因此越来越被重视,已成为现代生物医用材料的前沿与重要发展方向,推动生命科学发展,促进人类健康;血液相容性缺乏是长期植入的心血管植入体的关键问题,至今为止临床应用的心血管植入体均不能避免凝血及抗凝血药物处理的致命并发症问题。天然的血管内壁组织被公认是最理想的抗凝血表面,但已经开展的心血管植入体表面内皮化的研究鲜有成功的报道。

大会报告围绕以上5个热点领域进行,由周廉院士和邱贵兴院士主持。5个大会报告包括: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上海组织工程研究中心曹谊林教授的《组织工程的进展》;清华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崔福斋教授的《生物材料调控神经干细胞命运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王迎军教授的《人体硬组织缺损的个性化修复与数字重建》;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顾忠伟教授的《纳米生物医用材料:从可控制备到生物学响应》;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楠教授的《原位表面组织工程发展新一代心血管植入体的新策略》。人士都出席了这次盛会。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领导也出席了大会。

曹谊林教授的报告主要介绍了上海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对不同组织,包括骨、软骨、肌腱、皮肤、血管和角膜等进行的成功构建,并对骨、软骨、肌腱、皮肤以及其他方面的组织构建作了综合性评述。目前,组织工程化组织已经被用于修复各种组织缺损,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崔福斋教授的研究证明,设计干细胞所在微环境中的材料可控制神经干细胞的定向分化性,使修复和替代死亡的神经成为可能。但确定控制规则并用于实际尚需积累数据。用材料设计控制细胞命运,诱导组织再生是生物材料创新和再生医学工程的新天地。

王迎军教授的研究将医学影像技术(CT、MR I)、三维重建技术、CAD/CAM技术及三维快速原型技术相结合,根据修复部位外形、承力情况及手术要求,准确、合理规划手术方案,个性化设计骨修复体部件及各种专用手术导板,包括外形和内部微细结构设计及构建,使硬组织修复手术更加合理和精准,实现了个性化修复和数字重建。